在線教育的討論已經如火如荼,不論體制內的官員、專家、學校,還是體制外的互聯網大佬及創業者、都在講在線教育。但2013年以來,國內在線教育項目融資的消息卻鳳毛麟角,雖然投資機構也在密切關注,但資本市場似乎處于觀望狀態。個人也曾與投資界的朋友交流過,感覺除了對市場空間的觀望之外,這也與近十年間在線教育投資效果不理想有關。于是,一個尖銳的問題擺在所有在線教育的探索者面前:
“既然有人說十年間的網絡教育投資收獲的都是眼淚和嘆息,那么憑什么現在的在線教育就能成功呢?”
對此,個人一直固執地認為:在線教育的外環境與前十年不同,行業爆發的外部環境已經完全具備,這是重大的利好條件;但行業內部能否出現大量的優質項目,以支撐在線教育的爆發,這個的確還需期待。因為在線教育是互聯網和教育兩大因素的結合,在企業內部需要兩種基因并行,能否處理好這個問題,目前的確缺乏成功典范。
未來的在線教育明星出自哪里,大家首先把視點落在現有的教育機構,這些機構擁有良好的師資和課程資源,應該是在線教育的優選。但是我們縱觀教育培訓行業的網站,總是感覺有點不對味道,即便是機構的企業門戶,也保留著鮮明的Web 1.0時代的特征。這與當前的崇尚“簡約設計”和“互動體驗”潮流相比有些落伍;傳統教育機構的微博、微信、移動互聯網等工具能夠運用自如的還比較罕見。我們知道,互聯網的本質是基于用戶心理的服務,但至少到目前為止,互聯網對教育機構的作用僅限于品牌和招生通路的工具,而遠遠不是教學服務通路。
因此,傳統教育機構依靠其品牌紅利,自然能夠占據網絡教育的一片江山,但能否扛起在線教育的大旗,這其實已經不是教育問題,也不是機構內互聯網部門的問題,而是互聯網基因的問題了。
談到這里要特別說明一點:本文討論的是教育機構的互聯網基因,而不是互聯網團隊的教育基因。因此站在互聯網的角度對教育機構多有點評,這并不代表純互聯網團隊在教育方面能夠完勝,更希望能有教育機構高人撰文探討互聯網團隊的教育基因問題,這對行業實在是幸甚之事。
回到正題。互聯網是一種工具,但運營互聯網卻是一種思維方式。即,把互聯網當作工具,還是把互聯網當作營生,這是擺在“在線教育”面前最核心的落腳點。我們看到,傳統教育機構的掌門人,大多來自于一線的優秀教師,或者優秀的營銷人員。他們雖然對互聯網都有著自己的了解和思考,但會用互聯網、能評互聯網與真做互聯網,這其中還是有差別的。這不是經驗的差別,而是思維方式的差別,甚至是思維慣性的問題。同時,機構內部如果產生在線教育業務,其基本的人才架構應該是從既有的體系里衍生出來的。即便聘請互聯網高人,那么高人能否打破企業既有的思維定式,在既有的資源之下重建人才結構,在總體生存壓力下,能否讓新興的在線教育部門毫無歷史掣肘地、穩穩當當地按照互聯網規律布局,這是教育機構內部需要突破的難點。
如果說互聯網基因是問題的根本所在,而“互聯網味道不對”則是直接展現給外界的表象結果的話,在核心和表象之間,還有一個巨大的執行層面,這個層面就是直接能夠診斷教育機構互聯網基因的化驗單。簡單地說,有以下幾個觀察的入口點:
1、在線教育業務的產品設計時,總體思路是以“授課”為核心,還是以“售課”為核心?
2、如果以“授課”為核心,那么產品的著力點除了“講授知識”之外,對于“教學組織”有沒有過深入的考慮和設計?
3、產品設計的參考對象是其他教育網站,還是研究了各種互聯網模式。在產品團隊中,有沒有UE設計師的崗位,哪怕只是兼職UE設計師的工作環節?UI實現者的崗位名稱是美工,還是設計師?
4、網站的技術有沒有考慮過架構擴展,各模塊耦合程度如何?如果上線一個新功能,程序人員的時間主要用于研發新品,還是修修補補?
5、營銷的組織中,是以棋手的角色去在互聯網布局,還是以追隨者的態度去設置崗位,即:都有微博,那我們也弄一個;都通過百度投放來宣傳,那我們也投放;看看電商促銷不錯,那我們也打個折……
6、在移動互聯網面前,自己的應對措施是什么,是僅僅做一個移動授課的APP,還是利用移動互聯網對時間碎片進行服務性營銷?
諸如此類的問題還有很多,這就是互聯網基因對企業運營的直接影響結果,同時更決定著一個教育機構的互聯網探索,究竟是要做“在線教育”,還是要做“教育在線”。這個問題在新興的在線教育創業團隊倒不明顯,因為這些團隊是踏著互聯網的路數建立起來的,多數團隊先天即具備互聯網基因。但對傳統機構則不然,這甚至不是靠資金投入、人才挖掘和品牌拓展能解決得了的事兒,如果一個教育機構按照現有路數努力多年,其網絡課堂也進展緩慢,那么這種在線教育,八成就是在基因上出問題了。